1945年4月30日中午,柏林市中心硝烟弥漫。
苏军步兵被国会大厦的机枪火力压得抬不起头,子弹打在碎石堆上溅起一串串火星。
突然,一阵刺耳的呼啸声从后方传来,五枚300毫米火箭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划过天空,像五把烧红的铁锤狠狠砸向大厦西侧墙体。
"轰!"
整栋建筑都在颤抖,砖石碎块像天女散花般四溅。浓烟中,苏军连长扯着嗓子大喊:"缺口打开了!同志们跟我上!"躲在三楼窗口的德军机枪手汉斯被震得七荤八素,他抹了把脸上的灰,看着墙上那个能开进卡车的大窟窿,腿肚子直打颤。这玩意儿可比他们引以为傲的88炮带劲多了,简直就是拆迁队的终极武器。
这种能把钢筋混凝土当豆腐切的狠角色,红军战士们都管它叫"安德鲁沙"。要说它的来历,还得从三年前说起。1942年冬天,前线部队都在抱怨:"喀秋莎是够威风,可碰上德国佬的混凝土工事就跟挠痒痒似的。"这话传到莫斯科的兵工厂,工程师们一拍大腿:"不就是嫌132毫米的火箭弹劲儿小吗?咱们整个大的!"
这帮技术狂人说到做到,愣是把火箭弹口径怼到300毫米。装药量直接飙到28.9公斤,相当于六个喀秋莎火箭弹捆一块儿。试射那天把靶场都炸出个八米宽的大坑,围观的老兵油子直咂嘴:"好家伙,这要砸人堆里还不得炸出个养鱼池?"不过射程确实寒碜了点,最早型号只能打2.8公里,气得炮兵骂街:"这他娘不是让我们顶着德国佬的炮火往上冲吗?"
但战场上的事就是这么邪性。1944年维斯瓦河战役,一个火箭炮连摸到距离德军阵地不到两公里的地方。十二辆发射车排开,180枚火箭弹在三十秒内倾泻而出,对面整片阵地瞬间被火海吞没。活下来的德国兵管这叫"斯大林管风琴",说那动静就像一千个醉鬼同时砸钢琴。有个被俘的党卫军军官死活不信这是火箭炮干的,非说是俄国人偷偷动用了舰炮。
要说这安德鲁沙最绝的还得是它的机动性。早先的火箭炮得靠人搬马拉,架设阵地能折腾大半天。后来工程师们脑洞大开,直接把发射架焊在美国援助的十轮卡车上。这招可太绝了,打完就能跑,德国人的反击炮火永远慢半拍。有个红军车组创下记录,从进入阵地到打完十二发火箭弹撤离,总共就用了三分半钟。气得对面的德军炮兵指挥官直跳脚:"俄国佬的火箭炮装翅膀了?怎么追都追不上!"
柏林巷战那会儿,安德鲁沙更是玩出了新花样。狭窄的街道让坦克施展不开,德军就躲在钢筋混凝土的大楼里负隅顽抗。红军炮兵急中生智,直接把火箭炮当平射炮用。最经典的一仗是在内政部大楼,战士们把发射架架在二楼窗口,五发火箭弹直接轰开了国会大厦的承重墙。后来清算战果时发现,有发火箭弹居然穿了三道墙才炸,把躲在里边的二十多个党卫军直接送上了西天。
这种简单粗暴的打法可把德国人整不会了。有个被俘的国民掷弹兵在审讯时抱怨:"你们这不讲武德啊!哪有拿火箭炮当突击炮用的?"负责审讯的红军政委乐了:"跟法西斯还讲什么规矩?能送你们去见上帝就成。"
战争结束后,这些立下汗马功劳的钢铁巨兽参加了红场阅兵。当它们轰隆隆驶过列宁墓时,观礼台上的朱可夫元帅突然扭头对身旁的科涅夫说:"早知道这玩意儿这么好使,咱们该早点拿出来收拾柏林。"科涅夫笑着摇摇头:"得亏德国人没仿造出来,要不咱们现在就得在莫斯科打巷战了。"
如今在莫斯科的卫国战争博物馆里,还能看到那辆参加过柏林战役的BM-31-12。讲解员总爱指着车身上密密麻麻的弹痕说故事,有回碰上个德国游客较真:"这真是火箭炮?看着跟移动的军火库似的。"老馆长听见乐了:"可不咋的,当年你们柏林城里那些钢筋混凝土,可都是被这玩意儿当饼干啃的。"
这篇文章就是想把快乐和正能量传达出去,没什么低俗或者不好的引导哈,如果有侵权情况就联系我们。